《《鬼吹燈》九層妖塔原型》第4章

馬匹的馬尾打結成兩束,呈分開上揚飄帶狀,可稱之為“縛尾”。

考古資料中發現漢代畫像石里面也有這種對馬尾的裝飾方法,所以,吐蕃縛尾習俗,可能既有來自西方的文化因素,也可能包含有中原漢地的文化因素。

[唐]人身魚尾金飾片:高4.2厘米厚0.03厘米。此飾片輕薄,整體鏤空,捶揲成人身魚尾形象

[唐]人身魚尾金飾片人身魚尾形象在目前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實屬罕見,這件金飾品是屬于舶來品,還是吐蕃風格的金銀器,目前尚無定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可以看到前端的人物形象,頭上戴冠,后面飄著長長的綬帶,左手拿著個來通,右手扯著自己的翅膀,奇怪的是身帶雙翼,卻長了一對鳥足,尾巴卻是回旋魚身魚尾,還有有魚鱗紋飾,不得不說風格比較奇特。

鏤空處原鑲嵌有寶石,已脫落。公元前15世紀,古希臘人創造出獸首角狀杯,來通杯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可以灌注神酒的圣物。

早期盛行于西亞地區,主要用于祭祀和禮儀活動中。

[唐]奔鹿紋金飾片長13厘米高9.2厘米厚0.04厘米此飾片輕薄,捶揲出向前奔跑的鹿,造型靈動活潑,動物細節表現豐富。有很強的藝術感,四肢健碩,體態輕盈。奔鹿的紋飾鏨刻而成,腹部魚子為地。

用魚子紋做裝飾,在中國首先從唐代金銀器開始,其方法是在器物表面用管狀細管鏨出如珍珠般排列整齊而細密的小圓圈,這種工藝需要非常嫻熟的技術,花費時間也較多,它能使器物表面更加斑斕,有光芒四射的質感。

鹿在唐代被視為純善之獸,文化內涵豐富,吉祥寓意多種多樣。有“以鹿喻祿”,象征“利祿長存”之美好寓意,梁孫柔之《瑞應圖》有所謂封建統治者“慈孝”“明惠”,則白鹿出現的說法。

[唐]金胡瓶口徑6.6-7.3厘米高17.1-19.7厘米壁厚0.05厘米為喇叭口,細長頸,圓肩,長鼓腹,圈足整器修長輕薄,素面。棰揲而成,器身通體布滿棰揲痕跡,頸腹部和圈足有套焊痕跡。

這種瓶體瓶口和圈足喇叭口特征突出,代表了青海地區吸納了中原、粟特的文化因素形成自己鮮明的器物特點。

[唐]鑲松石金覆面眼:總體長22厘米、寬21.7厘米都蘭熱水墓群出土的金飾品重要的工藝特點是喜歡鑲嵌綠松石,這個特點反映了吐蕃民眾對這種寶石的特殊喜愛之情。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