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九層妖塔原型》第2章

熱水墓葬殉馬坑

熱水墓群的歷史背景

熱水墓群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吐谷渾、吐蕃墓葬,地處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東南隅都蘭縣熱水鄉血渭草場,分布于察罕烏蘇河兩岸山間河谷地帶。

這里曾是羌、吐谷渾和吐蕃等多個民族的聚居之地。公元5世紀-7世紀,吐谷渾選擇都蘭香日德作為吐谷渾王城所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瑪瑙碗吐谷渾對葬地選址承襲漢制,遵從王者必葬于都城近郊的古制,將都蘭作為祖先和部族歸葬的風水寶地。

都蘭古墓群共 2000 余座墓葬,其中心墓群有四:即熱水、溝里、巴隆、夏日哈,并以香日德河流域的王城為中心,呈扇形拱衛狀分布。

熱水墓群距香日德古城約 20km,此處山環水繞,藏風納氣,水源充沛,土地肥美,因此吐谷渾將此處作為埋葬吉地。

此外,吐谷渾曾在青海建立伏俟城、曼頭城等多座王城,因戰爭頻繁,每逢戰敗,必退保白蘭,白蘭山即布爾罕布達山,熱水墓群所在地區在吐谷渾時期具有重要軍事地理位置。

熱水墓群歷史沿革熱水墓群所在區域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5000 年前就有先民在該地區放牧、繁衍、生息。周、秦時期,此地屬西羌,羌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早期畜牧業已成雛形。西漢平帝元始四年,王莽置西海郡,此地被正式歸入漢朝政治版圖。

西晉時期,吐谷渾率部由遼東“西附陰山”,后“度隴而西,至于枹罕(今甘肅臨夏)”之后極乎白蘭數千里。吐谷渾遷徙過程中逐漸征服當地諸羌部落。

之后吐谷渾躍出白蘭,向東、向北發展,吐谷渾疆域大幅擴張,政治中心主要在青海湖近南、近西、西南等地,其疆域發展到鄯善、且末一帶,歷時200多年吐谷渾政權為吐蕃所滅。

唐代至宋代時期,吐谷渾失去復國希望,唐朝采取籠絡政策來收服他們,繼而吐蕃管轄的部分吐谷渾部眾陸續動遷,歸附唐朝。

熱水墓群與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歷史關系秦漢時期通往西域(中亞、歐洲、印度北部等地)的交通路線主要以途經河西走廊的河西道為主,居延道和青海道相對冷落。

兩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戰亂不斷,河西走廊一帶受到嚴重影響。而以青海為中心的吐谷渾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開疆拓土廣交周鄰,為絲綢之路青海道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

青海道(由祁連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經由柴達木盆地至新疆若羌的古“羌中道”)與西域道路順利相接。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