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戰黃帝,為何吃石頭》第2章

不同的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都屬于粟作文化,但毗鄰它的冀魯豫交界地點,卻存在一個后崗—大司空村類型的文化面貌,兼具了西安半坡文化(炎帝文化)和山東大汶口文化(少皞)部分特點,并最終演進為山東龍山文化,而山東龍山文化卻是典型的稻作文化。

如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存中期前段地層出土了91粒粟、2粒黍、448粒稻和1粒麥,這一比例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此時的山東半島已經以水稻作為主要作物。

生計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有外來族群的加入,而從“口頰含球”墓主地位較高這一發現來看,含球者才是外來族群,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農耕作物和農耕方式,并帶來了獨特的信仰習俗。

而史書中,唯一與“口含石球”有關聯的人物,就是“食沙石子”的蚩尤,可見,所謂蚩尤吃石頭的傳說,其實是“口頰含球”習俗的真實寫照。

如果我們把蚩尤的九黎部落視作稻作文化,而世居北方的炎黃部落是粟作文化,那麼所謂蚩尤能縱大風雨,而黃帝通過仙女止雨殺蚩尤就很好理解了。

我們都知道,粟是旱地作物,而稻是水田作物,也就是后者更依賴天然降水。在黃帝部落和蚩尤九黎部落長期的戰爭中,以稻為農業基礎的蚩尤部落一度占據上風。

但根據氣象學研究顯示,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后半段,東亞地區出現了氣候異常波動,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低溫干旱,這一氣候突變無疑對蚩尤部落是沉重打擊,而以炎黃部落以粟作為基礎,剛好能適應低溫干旱氣候。

有意思的是,漢語中“黎”的上古發音“liei”和貴州丹寨苗語中“稻田”的發音一樣,而在苗族同胞口口相傳的祖先傳說中,尤祖公失敗的原因是“老天爺心眼壞了,偏袒黃赤二龍”。

可見,所謂蚩尤和黃帝的大戰中,屢次出現的“黃帝使應龍蓄水,蚩尤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等神話內容,剝去神話外衣,其反映的恰恰是上古氣候異常給依靠稻作的九黎部落帶來了沉重打擊。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