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 第1章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第1章

明崇禎十七年,起義軍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俘虜晉王朱求桂,繼而兵分兩路,合擊北京,意圖快刀斬亂麻,攻克京師。

消息傳到北京城后,滿朝震驚。崇禎皇帝更是孤立無援,坐臥難安。

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時任薊遼總督的楊鶴聯與順天巡撫王永吉聯名上疏崇禎皇帝,建議盡快撤離關外四城,獨守山海關,并調回吳三桂守衛京師。

面對這棄地保命之提議,崇禎皇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故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商議對策。但是,由于害怕被事后清算,大臣們竟建議先召吳三桂之父回京,再重新商議。

一來二去間,前線部隊寶貴的作戰優勢被白白耽擱,在晉北堅守寧武關的名將周遇吉將軍也孤立無援,隨著一聲巨響,城門被攻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關城。

周遇吉在城中進行了七天的巷戰之后,殉城身亡,起義軍自此暢通無阻,直搗京城...

百年時間眨眼而過,人們在抨擊晚明腐朽統治之余,總不忘嘆息周遇吉將軍的忠肝義膽。

而他的殉城原因,歷來也是爭論不休。

有人說,他是在城破后與起義軍奮戰至最后一刻,被亂箭射死后分尸;也有人說,他是在守城無望時獨自縋繩而下,被起義兵亂刀斬首而死。

直到1997年,后人無意間在山西省寧武縣東郊火車站附近發現周遇吉的陵墓,他的死因之謎才被徹底揭開。

而那段裹挾著黃沙狂風的精忠歷史,也才得以重回世人面前...

·奮勇殺敵的晚明“戰將”

“何不于無事時練膽勇,為異日用,而徒糜廩祿為!”

在晚明官場中,周遇吉是罕見的異類。

晚明朝政昏庸、吏治腐朽、文武百官皆欺上瞞下,就連負責守衛皇城的將領士兵,都是出身官宦、不學無術的“關系戶”。

一眾庸碌之才中,扎扎實實靠著顯赫戰功,從普通士卒升至京營游擊統領的周遇吉,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生于明末亂世,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的周遇吉,在還未得到重用前,沒少受到周圍同僚的嘲笑與奚落。

但是,面對眾人不懷好意地調侃,生性忠厚耿直的周遇吉,常常會挺身而出,痛斥同僚空拿軍餉、不辦實事的腐敗行徑,并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勤懇練兵,不愿松懈分毫。

在他看來,勤練軍務報效祖國,比整日碌碌無為要好得多。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能夠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

崇禎皇帝繼位后,將太祖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已成花拳繡腿之流的御林軍重新整編,立原先的四衛營為勇衛營,并任命孫應元、黃得功等大將親自練兵,兵卒改稱“黑頭軍”。

而周遇吉,就是黑頭軍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人才。

與當時流于形式的訓兵環境不同,士兵在進入勇衛營后,都要經過嚴苛的篩選考驗,每日在將領們的指揮下操練武功,不得有絲毫懈怠。

在這樣的艱苦訓練下,勇衛營的黑頭軍們便與朝廷的其他兵營拉開了實力差距。

黑頭軍雖其人數不多,巔峰時期也不過萬人,卻屢戰屢勝,成為了當時各路叛軍心中最為忌憚的黑刺。

崇禎九年,滿人皇太極率清兵悍然入侵,從獨石口入關,撕裂明朝軍隊防線后繼續揮兵北上,勢如破竹般接連攻破重鎮,昌平城樓也在明軍戰敗后被毀壞,影響惡劣。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