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配正室:朱安》第1章

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但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

——朱安

上面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原配正室。彼時朱安用她那三寸金蓮小腳,顫巍巍地,想從墻底爬入大先生的心底。

但事與愿違。新時代新思想的領軍人物和舊時代舊封建的維護人,這充滿戲劇性的相遇,似乎悲劇早已在一旁等待。

這出悲劇源于一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

當時,魯迅的母親到處給魯迅找合適的配偶,機緣巧合尋得了朱安。朱安雖目不識丁,且年齡比魯迅大了一點,但她從小懂得禮數,講究三從四德,魯迅的母親便給魯迅定下了這樁親事。

而魯迅知道此事后,置若罔聞,還是魯瑞以病騙回。急忙從日本回國探母的魯迅歸家后,發現母親并未生病,便松了一口氣。可隨即看到家里的喜慶裝扮,他反應過來,這是叫他回來結婚了。

魯迅的母親魯瑞

結婚那日,剪去了辮子的“新人”魯迅戴上紅纓大帽假辮子裝“舊人”,裹了三寸金蓮小腳的“舊人”朱安穿上寬大的鞋子裝“新人”。

花轎進門,轎簾掀起,鞋子掉落,似是朱安的一生,也隨之墜落了。

初定婚約之時,魯迅和朱家提了兩個要求,一是讓朱安放足,二是讓她進學堂。這是魯迅給朱安和自己的希望。

大鞋子的掉落和三寸小腳的露出,使得旁人看盡了笑話。而魯迅,似是沒看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朱安婚后,極力做著各種補救,可悲劇依舊在那里,不偏不倚。但朱安不知。

魯迅北京故居

她是一直滿懷希望的。

她盼她的大先生回心轉意;她盼她的三從四德亦足以讓自己當一個令人尊重的大太太;她盼她和大先生的子嗣。

可是:“老太太嫌我沒有兒子,大先生終年不同我講話,怎麼會生兒子呢?”

朱安的話語實在又充滿了委屈和埋怨,但她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什麼。

她雖生于官宦之家,但她缺乏天生麗質。即便魯迅不在乎外在,但那最致命的內在條件將她,亦將魯迅推向了深淵。

魯迅需要的是精神文化層面能給予他慰藉或是理解,能夠同他談文武墨,與他在新時代的洪流中一起激蕩直前的女子。

魯迅的愛人許廣平

可朱安,偏偏內心到處充斥著“女兒經,仔細聽,早早起,出閨門,燒茶湯,敬雙親……”的聲音,想做得《女兒經》里那個“都說好”的“賢惠人”。

這無疑對魯迅來說是煎熬的。他內心一直在苦苦掙扎,一邊是他對母親的孝心使他無法將這位“母親娶來的媳婦”完全丟棄;一邊他又無法說服自己的內心去接受這位舊式妻子的所有缺點。

這多重的痛苦,讓他的內心一直做著苦苦地掙扎。他在《傷逝》中寫道:“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

他害怕,怕被她纏住腳足,無法邁入新的生活。他期盼,期盼擺脫束縛,他盼著新生活的到來。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