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動我們的是這個村莊已逐漸成形的社區文化,很多不同職業背景的,有趣的新村民讓小村的連接和生活十分豐盛,鄰里間的感覺非常自在溫暖。」
因此在這個彝族老村裡,禕凡和媽媽一邊生活,一邊創作。
禕凡的畫作主要使用木板或油畫布兩種材質,畫風童趣感,故事性很強,偏愛自然主題,異域文化或想象類主題,都是原創作品。
木板畫系列:
《巨杉林裡的我和我》是禕凡第一幅木板畫,當時在優勝美地森林公園看到巨杉林,她十分驚奇,右下方的小旅人是正常人類在巨杉下的比例大小,樹背後的大孩子可能就是小旅人自己,只不過他已經知曉了關于小旅人自己還不知曉的秘密。也許有一天小旅人能像巨杉林的種子長成大樹一樣,變成這個大大的自己。
《采山楂的刺蝟男孩》
《櫃子狗》
這是一組人格動物系列,一個人物和一個動物相並置,動物和人物間可以是相似,互補或對立的關係,總之會形成一種讓人很著迷的張力。這幅畫裡是英國演員本 · 威士肖。
《安娜和貓頭鷹》
這是美國當代舞蹈家安娜 · 哈爾普林,她一生用舞蹈療愈著自己的,還有社區社會的病痛毒瘤。
《劍魚老人》海明威和劍魚
《鱷魚的性別》
人物原型是電影《丹麥女孩》裡的主人公。
《野豬情人》
有時候禕凡會手工制作畫框,把木板畫嵌進整塊的木料裡,再做一些雕刻。
《墨西哥音樂家》
《兩個妞仔》
《我想和你一起冬眠》
《劍魚少年》
《狂喜的兔兒》
這幅畫上下顛倒都可以看。
《驚恐的小象》
《書窩樹》
《獾和笛子手》
《跳犛牛背的小子》
有些畫禕凡也會使用雕刻,布藝等手工,讓畫面立體豐富。
《菜籃龜和小火夫》
菜籃龜載著小火夫去尋覓食材。
《火車小鎮》
火車環繞著小鎮,過了太久,已經不知道是火車停在了小鎮,還是小鎮上路了。
《松果人工作坊》
《松果人》
《松果人》左上角的太陽是調色板的形狀,喻示藝術帶來光明與陰影,是焦慮的來源也是出路。
《吉普賽少年》
《阿布狗和小學徒》
《肋骨風琴手》
真誠而激情的演奏,是開膛破肚式的。
《年輪旅人系列》
這是一個小旅人和他的駝夫大鳥旅伴在路上的故事,禕凡想把木板畫對細膩機理的表現力運用到底,表達對自然紋理的驚奇和敬意。
《巨杉林間的閱讀》
《年輪旅人》
小旅人和旅伴在經過一些古樹的橫截面,一路收集著古木年輪間的殘篇。
《大鳥巢》
《猴麵包樹》
一隻灰腹修眉的標本
用舊抽屜改造的羽毛框裝置
丙烯畫系列:
《刺蝟的孤獨》:禕凡先畫了最大的那只刺蝟,它被創造出來,開始存在,就有了孤獨,于是它畫了背後那只刺蝟,同樣的,這只刺蝟存在了,有了意識 ,也有了孤獨,于是它又畫了一隻刺蝟出來。但是它們三個在三個不同的框裡,處在不同的維度,夠不到彼此,所以依舊孤獨。
《冬眠熊》
這是一隻準備冬眠的熊,為了度過漫漫極夜,它給自己準備了一窩的書。
《象和木棉》
這是一群被木棉烙印過的象,耳朵上紅色的印記是木棉的烙印,它們一直在尋著木棉找著自己最早的家園。
《天鵝蛇和鴞子》
《夜馬禦者》
禕凡也會做文身。
禕凡在大墨雨村的一間紋身工作室。
她很喜歡健身和各種運動。
在小村有一個荒野健身房的活動,利用自然物,禕凡和同伴在自然界做各種力量型運動。
不疾不徐,任自己的心意,在一方土地,活成理想的自己,這樣的生活,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