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狄仁杰四世祖狄湛墓 第3章

《狄仁杰四世祖狄湛墓》第3章

這些孩子雖然可以接受首都的優質教育,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人質了。

北魏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了數十年。但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卻把這種平衡的情況搞出了不小的危機。

簡單來說,北魏孝文帝為了更好地統治,所以開始了漢化改革,而且改革的極為徹底,甚至連自己的“拓跋”這個胡姓,都改成了“元”這個漢姓。朝廷上的官員也必須讀四書五經,日常生活中不說漢語還要罰錢。此外,孝文帝也把北魏的首都從草原上的平城,遷移到了中原的洛陽。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確實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但是凡是改革都肯定會有利益受損者。而這一次改革,仍然堅守草原的部族首領就成了最大的輸家。

畢竟在改革以前,北魏朝廷和領民酋長可以說是一家親。平城到草原也不遠,柔然來犯時,北魏時常會派遣精兵良將,幫領民酋長們協防,和平時期也有不少大臣前來視察,給草原帶來優惠的政策。

但是現在孝文帝一改革,不但朝廷里的人說的話也聽不懂了,而且都城也遷進了內地。漢化了的胡人,跟這些留守在草原上的胡人也開始不對付了起來。

總而言之,北魏朝廷自從全面漢化之后,就對北方越來越不重視,不但不給政策,派過去的也基本都是混資歷就走人的官僚,跟柔然打起來更是要錢沒有,要兵更是沒有,您自己處理去吧。

就這樣,北魏北方邊境普遍都感到被拋棄,最終人心浮動,引發了“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如同東漢的“黃巾起義”一樣,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此事變之后,北魏已經實質性分裂。北魏權臣高歡擁立元善見,在鄴城登基為帝,是為東魏政權,而高歡所倚仗的武裝力量,正是原來六鎮的軍戶和草原上的領民酋長,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胡人班底。

但是東魏畢竟是從北魏分裂出去的,領民酋長雖然仍然掌控草原部族,但他們大多數都跟隨高歡跑到鄴城打仗去了,在草原上放牧的日子實在是有限,因此,“酋長”這個稱呼就顯得過時了。

東魏朝廷也就把“領民酋長”改為了“領民都督”。

而狄仁杰的四世祖狄湛,就曾經在末代的北魏朝廷任職,隨后跟隨高歡跑到了鄴城,在東魏做起了官。這個“白馬領民都督”的身份,似乎就從某種程度上表示,狄湛應該是一名胡人,不然不可能做得了這個官職。因此,狄仁杰也很有可能有著胡人的血統。

當然,中華民族向來以文明為凝聚力。當年的鮮卑、柔然今日何在?不也都是融入了漢族之中嗎?況且,即使是隋唐帝國的皇室,在血統這塊都有點不明不白。狄仁杰的血統是胡是漢,在當時又算得了什麼大事呢?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