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殺功臣防風氏 第1章

《殺功臣防風氏》第1章

夏朝的建立帶有不少偶然因素。

在夏朝建立之前,天下諸侯萬邦林立,而唐堯、虞舜部落先后憑借實力成為天下共主,彼時的夏后氏還只是崇山一帶眾多方國中的一個,實力并不突出。

然而,公元前21世紀左右的一場世紀大洪水,讓善于治水的夏后氏首領走上了歷史舞臺。經過鯀、禹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加之氣候轉入溫暖期的客觀條件好轉,華夏部族終于完成了治理洪水的壯舉。

正是在修筑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大禹取得了統一的人、財、物調配權,建立了居于全社會之上的領導中樞,成為控制農業生產命脈的關鍵“人物”,于是國家的雛形—夏朝的建立也就順利成章了。

就在完成治水之后,大禹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合諸侯于涂山”,據《左傳》記載,這次會盟“執玉帛者萬國”,“萬”是個虛詞,意味著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數量非常多。

涂山在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這里考古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大型祭祀臺基、燎祭坑、臨時住宅等遺跡,證實了文獻所言不虛。大禹之所以選擇涂山舉行會盟,是借盟友涂山國(禹娶涂山女)之力,向天下宣布自己成為了繼舜帝之后的新一代共主。

而大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殺防風氏,這也是大禹完成治水之后所殺的第一個人。

防風氏是誰呢?防風氏又名“汪芒氏”,是一位治水能人,曾是上古時期輔佐大禹完成治水的功臣。先夏之時常常將部落與部落首領混淆指代,所以,防風氏的背后其實是防風國,一個有著豐富治水經驗的方國。

那麼大禹為什麼要殺防風氏?

《國語》曾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考證:“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同樣記述這件事的還有《韓非子》和《史記》“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

在所有傳世文獻中,關于防風氏被殺的理由都十分統一:開會遲到。在尚未建立君主集權制的先夏時期,僅僅因為未能及時趕到會盟就殺掉對方國君,這個理由不僅牽強,而且很容易激化矛盾,引發與防風國的戰爭。

《史記·五帝本紀》曾對堯舜禹時期的天下格局作如是論述:“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共工、驩兜、三苗曾被列為“四兇”,在被華夏集團擊敗后,尚且只是流放處置,而防風氏僅僅是遲到就要遭受極刑,這種不公正的處置方式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大禹究竟為什麼非要殺掉這位治水的功臣防風氏?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