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挖紅薯挖出玉簪子 第5章

《挖紅薯挖出玉簪子》第5章

當初,辛追尸首剛剛出土時,渾身上下裹了二十層絲綢衣物,由于尸首的年份已經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所以考古人員并沒有對尸首本身抱太大希望,直到一個多星期后,才將層層包裹的絲綢剝離。

可當絲綢褪去,尸首的保存情況卻令考古隊員們嘆為觀止,誰都沒想到,封存了兩千多年的尸體,其新鮮程度居然與死亡僅僅一周的尸體保存情況相當。

經過醫學解剖,醫學專家們得出結論,尸體的皮下結締組織柔軟且富有彈性,內臟等器官沒有腐爛跡象,且部分動脈還能運作,當醫生向尸體注射防腐劑時,皮、肉、血管等軟組織皆出現緩緩鼓起的跡象,仿佛千年前的辛追夫人重獲新生。

辛追的發現震動世界,因為她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歷史悠久的濕尸,在考古、醫學等方面都存在不可估量的價值。

回到雙橋古墓,夏湘軍等人將男尸從棺液中撈出,其栩栩如生的模樣與辛追如出一轍,他也是繼辛追之后,湖南出土的第二具不朽古尸。

這時,又一個問題縈繞在眾人腦海中,為何隔壁墓室的女尸開棺后便迅速腐敗,反觀這具男尸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其實這同樣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一般來說,生物體內的水分大致分為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自由水參與新陳代謝,可以在生物內部組織中自由穿行,而結合水則在細胞內與蛋白質、多糖等物質相結合,失去流動性。

生物體內的自由水含量,是細菌寄生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自由水含量越多,越有利于細菌繁衍,因此降低自由水含量也是食品保鮮技術的一大關鍵。

這一理論延伸至人體內部,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新陳代謝會逐漸放緩,這是因為老人體內的自由水含量同樣隨歲數增長而減少。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雙橋古墓中女尸的死亡年齡遠小于男尸,因此其體內自由水的含量自然多于男尸,腐爛的速度由此出現差異。

在處理男尸棺材內的物件時,考古隊員們發現棺液上漂浮著一塊楠木制的靈牌,而它也揭開了這座古墓的最后一個秘密——墓主的真實身份。

楠木牌上清晰刻著“大元國,江南湖北道,辰州路沅陵縣,東關景和坊,分居士者,黃澄存”(句讀自加)。

除此之外,楠木還記載著墓主生于南宋,病逝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享年78歲,古墓建成至今已有700余年歷史,這種楠木靈牌置于棺材內的做法,同樣是湘西民俗,相當于逝者帶去陰曹地府的地契。

得到具體年份,夏湘軍翻閱阮凌縣志,沒過多久便查到黃澄存生平,原來,這是一位元朝時期的地方官員,在阮凌縣擔任知州,相當于今天的市委書記。

而先前夏湘軍等人之所以沒有在沅陵相關史書中,找到這座知州墓的根腳所在,是因為元朝存續不到百年,且蒙古人對中原漢族聚居區統治殘酷且混亂,這座古墓也被歷史的浪潮所吞沒,直到今天才重現天日。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地方父母官,這位黃知州能夠花大功夫在此地開鑿墓穴,并將諸多陪葬品帶入墓中,恐怕沒少收刮民脂民膏,也不知多少百姓受他荼毒。

至此,雙橋古墓的所有謎團被一一解開,不朽古尸與諸多陪葬品的發現,為歷史學家們研究短暫的元朝歷史提供許多歷史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 中國相對空白的元朝歷史,也算是古人跨越千年,給予后人的饋贈。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