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武大郎墓 第1章

《武大郎墓》第1章

“身不滿五尺,面目丑陋,頭腦可笑,上身長下身則短,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這是《水滸傳》里施耐庵對武大郎的描述。

武大郎的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成為了街頭巷尾人們的飯后談資,而他的妻子潘金蓮隨著小說的傳播,也變成了不守婦道的典范,夫妻二人可以說都有著明顯的缺陷。

多年以來,大多數人都覺得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不過是虛構罷了,認為他們并不真實存在,可就在1992年,考古專家在河北發現了武大郎的墓,這表明歷史上確實有武大郎這個人。

武植墓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進行,當專家打開武大郎的棺材后,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了800多年的騙局……

武大郎墓的發現

武大郎墓位于今河北邢臺清河縣武家那村,村里至今仍生活著一千多名武姓民眾,村里的祠堂還供奉著武大郎的塑像、碑文,而在當地人們似乎都很尊重這位武姓先祖。

武大郎墓的首次發掘源于1946年,彼時武家那村的農民因為多年飽受戰亂之苦,家徒四壁,為了活下去,他們主動拿著鋤頭發掘了武姓的祖墳,想從中弄些金銀財寶,以解燃眉之急,而這其中最大的就是武大郎的墓。

武大郎墓武家那村的農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武大郎的墓掘開,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這在古代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擁有的,農民們興奮極了,覺得棺材里一定會有大量的財寶。

可當他們打開棺材時,卻發現里面只有兩具骨骸,連一件值錢的物什都沒有,這讓他們很是苦惱,當然,這些農民并不知道這個墓是武大郎的,一無所獲的他們只好悻悻而歸,并用土重新將棺材給埋上了。

建國后,隨著生產的發展,當地的百姓生活已經得到了滿足,再也沒有動過挖掘墳墓的念頭,直到1992年,水滸熱的興起才促使武大郎的墓被第二次發掘。

武植墓原來,在改革開放后,考古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專家們經過考據發現武大郎也許確有其人,而他的家鄉很可能就在武姓人家聚集的武家那村,為了弄清歷史上武大郎的真實形象,他們才來到了武家那村一探究竟。

經過一番探測,專家們來到了當初武家那村農民挖掘的墓的地方,并且在征得武姓后人同意后,立即對這座墓進行了二次挖掘。

專家里就有一些熟讀《水滸傳》的學者,他們當然知道小說中武大郎的形象,可當那口楠木棺材再次浮現在眾人的眼前時,大家都大吃一驚,因為一個賣燒餅的是不可能有條件為自己置辦一口如此珍貴的棺材的。

影視劇里的武大郎形象不過最令專家們驚喜的是,這口棺材的長度顯然在1米9以上,而按照小說的描述,武大郎不過只是一個一米五不到的矮子,是斷然用不了如此長的棺材的。

面對著一連串的疑惑,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棺槨,就這樣,一個存在了800多年的騙局開始被事實破解。

經過專家的考證,墓里的兩具骨骸明顯是一男一女的,而且兩人還是夫妻,其中男的身高竟然有1.78米,這與小說中描述的武大郎“三寸丁谷樹皮”的形象顯然完全不同,而隨著這一考證結果的公開報道,頓時顛覆了人們對武大郎的認知。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