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 第4章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第4章

糧草逐漸告急,周遇吉大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勢。

眼見周遇吉陷入孤島困境,忌憚其實力的李自成也并不愿再繼續與之鏖戰。

雙方拉鋸一段時間后,李自成派出早在黃河守線叛逃的晚明守將熊通,意欲勸降周遇吉,為自己所用。

“吾受國厚恩,寧從爾叛逆!且爾統兵二千,不能殺賊,反作說客邪!”

面對曾經的部下前來勸降,等不到朝廷支援的周遇吉仍不為所動,甚至大罵前者,憤然將其斬首,將頭顱送至京師以明態度。

不僅如此,針對自身劣勢,周遇吉還發明了“白天城門外對戰,夜晚誘敵入城門,分而殲之”的作戰計劃,重創起義軍前鋒精銳部隊。

周遇吉的所作所為,大大激怒了李自成。

眼見勸降敵方主將不成,惱羞成怒的李自成一邊利用高密集火炮攻勢,將寧武關轟出一個缺口,一邊放出檄文威脅“5日不降屠其城”。

在他日以繼夜的炮火攻勢下,沒有物資供應的周遇吉方,雖仍能斬殺數次起義軍前鋒突擊,但終究抵擋不住對方層層接替的車輪戰術,漸漸落了下風。

不眠不休激戰幾個晝夜后,寧武關城門破,起義軍轟然而入。

至此,周遇吉的苦苦堅持再也沒有了可供回旋的余地。

寧武關失守后,周遇吉寧死不退,以身殉國。

此后,起義軍再無阻力,一路通常攻至京城。

而此時,吳三桂的部隊剛剛領命,還在從山海關連夜趕往北京城的路上,鞭長莫及...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遲遲等不來救兵的崇禎皇帝心灰意冷,在煤山一棵海棠樹上上吊自盡,親手結束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絲氣度。

隨后,李自成騎烏駁馬入承天門“登皇極殿”代表了其與明朝一戰后,起義軍的最終勝利。

·百年后遺骨出土,明朝將軍死因之謎揭開

“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后舉。”

有傳言稱,在寧武關血戰后,李自成曾一度懷疑自己攻打北京城的決策是否正確,因為一旦寧武關后皆是如同周遇吉一般的守將,那起義軍的勝算幾乎微乎其微。

即使最終獲勝,在如此慘烈的戰事面前,縱使人數占盡優勢,李自成的心里也不免忐忑。

但是,還沒等他將心中的疑問與部下好好商議,大同鎮總兵姜鑲 、宣府鎮總兵王承陰的降表便接連送到,為其大開入京之門。

得益于這一路降將,起義軍才能在入京后兵無血刃,直接終結大明王朝統治。

而在提起周遇吉時,雖為敵方,但起義軍皆對周遇吉之風骨肅然起敬,直言“他鎮復有一周總兵,吾安得至此”。

百年以來,每當提起一代大明的覆滅史,在慨嘆當政者昏庸無能,朝綱漏洞百出時,人們總不忘提起那時舍身取義,奮戰至最后一刻的周遇吉將軍。

他的真實死因,也成為了人們最想探明的真相。

一種說法認為,在寧武關城破后,周遇吉還率領部下在寧武關內與起義軍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巷戰,被擒后慘遭射殺。甚至,其家眷也曾英勇參戰,后被李自成放火燒死。

《明史·周遇吉傳》中,就有對這一說法的相關記錄。

“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在農民起義軍攻入城中之后,周遇吉奮勇抵抗,和起義軍打起了巷戰。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