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 第3章

《明朝忠將遺骨出土》第3章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攻下承天后,自稱“新順王”,率主力北上,意欲攻破北京城。

農民出身的他,深諳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

在沿路北上的同時,他一邊動員百姓堅壁清野,以切斷明軍糧食供給;一邊派兵出征汝州,直接切斷明軍糧道。

結果不出意料,短時間內,沒有了足夠糧草供應的明軍便大受影響,一路連敗。

對于當時與其對戰的明朝老將孫傳庭而言,李自成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心腹大患。

同年十月,雙方在潼關激戰,明軍劣勢盡顯。

得知消息后,在山西駐守的周遇吉迅速反應,想要規劃出一條完整的抗敵路線。

從李自成的進攻方向來看,周遇吉認為,想要快速進入京城,除去正在攻占的陜西之外,山西就是其要面臨的最后一道防線。

經過分析,鑒于有老將孫傳庭在前方迎戰,周遇吉便將布控主力移到了距離京城最近的忻州、代州兩地。

但是,還未等前往代州的周遇吉完成防守布控,老將孫傳庭便傳來戰死訊息,潼關失守。

緊接著,沒有遇到明軍頑固抵抗的起義軍,在山西暢通無阻,一路攻克汾州、陽城、蒲州等地,矛頭直抵太原城。

在進入太原后,由于周遇吉已先行前往代州布控,且叛賊將領橫出,太原實際只剩牛勇、王永魁手握五千人馬守城。

在氣勢洶洶的敵軍面前,五千明軍力量微乎其微,牛勇、王永魁也先后戰死。悲憤之下,山西巡撫蔡懋德選擇自殺殉國,太原至此全部失守。

得知這一消息后,身在代州的周遇吉進退兩難。

作為將領,他的使命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抗敵,但在兵馬不足,甚至沒有糧草供應的代州交戰,即使他再驍勇善戰,勝算的可能也并不大。

權衡之下,周遇吉只得退守寧武關,并派人向京師求援。

作為與偏關 、雁門合稱外三關的要塞之一,寧武關內烽臺遍布,壁壘森嚴,如能在此地等來增援,那周遇吉完全可以讓以少勝多的盛況再次上演。

但是,這一次,困境之中的周遇吉卻被昏庸無能地朝廷拖了后腿。

求援信息上報至朝廷后,誤判形式的崇禎皇帝,并沒有及時采納王永吉、楊鶴的退守建議。

甚至,崇禎皇帝也并未將周遇吉提出的糧草劣勢放在心上,反而任由朝臣反復拖延決議時間,最終使得已至末路的周遇吉失去了最佳支援機會。

代州一戰,周遇吉雖率領部下力克起義軍,但終究寡不敵眾,雖“積尸幾與城墻平”,數次擊退起義軍進攻,但也有所傷亡,糧草告急。

退守寧武關后,一心等待朝廷支援的周遇吉,馬不停蹄開始加訓自家軍隊。

晝夜不停地集訓,再加上受到周遇吉愛國成仁的情懷感染,死守寧武關的士兵官卒皆一副無懼生死的模樣,與敵對戰時分外神勇,接連擊退了數次起義軍精銳部隊的突然襲擊。

但是,在本就占據數量優勢的起義軍的猛烈攻勢下,由于沒有后續部隊及時支援,即使周遇吉部隊驍勇善戰,也難免被壓制一頭,雙方的激戰點逐漸從寧武關外推移到寧武關城樓之下。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