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埃及石碑 第4章

《埃及石碑》第4章

但他的研究也和師父一樣,很快就陷入了瓶頸,單純用字母比對字母的方法顯然沒辦法洞察埃及古語言背后蘊藏著的規律,沒有辦法攻克羅塞塔石碑的。

而且薩西師徒的研究,都只局限在第二部分的世俗體銘文,對于第一部分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毫無頭緒。

這時,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為破譯羅塞塔石碑帶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他就是英國的托馬斯·楊。

托馬斯·楊是我們中學物理課本上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的發明者,他是一名興趣廣泛的學者,除了物理學以外,他在醫學、古文字學都有著精深的研究。

托馬斯·楊在1814年拿到了羅塞塔石碑的拓片,開始了他的研究,他也把物理學的嚴謹與細致用在解讀古埃及文字上。

研究時,托馬斯·楊將石碑上的三種文字分組進行對照研究,先是掌握了86個古希臘文字和埃及世俗體銘文互相對照的詞匯,進而又總結了218個世俗體銘文與200個象形文字的對應關系。

在此基礎上,他又確定了象形文字的正確閱讀順序,以及石碑銘文上人像、鳥和動物符號呈現的不同朝向特征。

1819年,托馬斯·楊將他的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布,被稱贊為埃及學的創世之光,洞穿了遮蓋埃及象形文字多年的黑暗。

雖然托馬斯·楊將羅塞塔石碑的解讀推進了一大步,但依然只能碎片化地解讀部分詞組,無法破譯整個古埃及語言體系,石碑上的銘文依然遮蓋在黑暗的迷霧之下。

羅塞塔石碑,最終還是等來了破譯他的真命天子,法國人商博良。

破解羅塞塔石碑的商博良

商博良出生于1790年,從小就極具語言天賦,而神奇的是,他的相貌也極具東方色彩,被人稱為宛如古埃及法老轉世。

商博良在11歲時就初通拉丁文和希臘文,1802年來到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學校就學,開始學習希伯來語,以及敘利亞語、阿拉伯語和迦勒底語這三種閃族語言。

也是在1802年,他結識了曾跟隨拿破侖遠征埃及的著名學者傅里葉,在傅里葉家中,他第一次見到了羅塞塔石碑的拓片。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