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古董故事 明朝私房錢 第2章

《明朝私房錢》第2章

隨后,斯塔爾先生將木雕與紙幣作為了一個整體,在2016年12月,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Raphy Star亞洲藝術收藏拍賣會上,對木雕進行了拍賣,其標注的價格則是48,032 澳元

據亞洲藝術品專家關先生表示:“僧人或喇嘛有時會將經卷、舍利、谷物、香料,或是裝飾用的寶石,放入佛教的鎏金青銅雕塑之中,但很明顯,這個并不適用于我們這次的發現。”

并且,在這張明代紙幣上印有的“壹貫”的字樣,也就是價值1000個銅板或1兩白銀,是當時面值最高的紙幣,因此專家們猜測,將紙幣放進木雕中的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宗室貴族。

如此,人們也不禁開始懷疑和分析起來,難道這張藏在羅漢木雕中的,擁有著600多年的歷史的明代紙幣,曾是古代人家藏起來的私房錢嗎?

大明通行寶鈔

如若想要了解,為什麼這張紙幣會被藏入木雕之中,以及為什麼這張紙幣的收藏價值如此之高,那就勢必先要來了解何為“大明通行寶鈔”。

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解決市面上銅源緊張,所帶來的銅錢供應困難,以及國家財政貨幣儲備量較少等問題,設立了寶鈔提舉司,并頒布了立鈔法,開始發行紙幣,也就是“大明通行寶鈔”。

大明通行寶鈔一共分為6個面值,即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且在寶鈔中間的部位,都印有相對應的錢貫串圖案,而寶鈔上面的文字,則是采用篆書與楷書2種文體撰寫。

對于寶鈔在市場當中所采用的發放形式,明朝政府提出了2種方法,即固定性財政支出和臨時性財政支出,且需全面禁止市面上的金銀貨幣交易,民眾只能通過政府來交易金銀和寶鈔。

在固定性財政支出中主要包括,俸祿支出、鹽戶工本、軍兵月鹽3個大類,這也是明朝政府支出寶鈔的常規方式,且除了常規性的財政支鈔以外,大部分的大明寶鈔還是以臨時性財政支出的方式流入市場的。

在臨時性財政支出當中,則主要包括,賞賜、賑濟、政府物資采購、軍事所需購買,以及糧草馬匹等物資的配置等等,且臨時性財政支出的名目普遍較為繁雜,且數量龐大。

在寶鈔逐漸流通以后,為了鼓勵民間對于寶鈔的使用,政府進而頒布規定,即如繼續使用金銀來交易貨物者,則需罰鈔千貫,而如果在朝官員貪污、受銀一兩,則需要罰鈔萬貫,另外,對于寶鈔的幣值問題,在寶鈔剛剛發行時的1374年,一貫寶鈔可換得米一石,在隨后的1425年,則為五十貫寶鈔可換得米一石,而到了1444年,其米價則上漲到了需要寶鈔一百貫,才可換得米一石。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